教学工作
教学大纲
《人格心理学》教学大纲
日期:2021-10-12 17:31:51  来源:太阳成集团tyc234cc古天乐  浏览量:

人格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及代码:人格心理学   11021125

课程学分与学时:4/60学时(课堂讲授48学时,实验实践12学时)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

适用专业:心理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科专业必修课程,课程属性为理论课。该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员工掌握“人格”在不同时期、不同人格心理学家中的看法及发展情况,人格的相关理论,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人格障碍以及人格研究中的几个重要专题等;使员工了解人格心理问题与其他心理之间的关系,认识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情况对其心理状况的影响程度;探讨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使员工掌握人格分析的基本方法,形成人格分析的意识为学习咨询心理学和相关心理治疗类课程奠定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什么是人格4学时)

一、对“人格”一词的争论

1.关于“人格”的内涵

2.什么是人格?

二、人格的基本特性

1人格的整体性

2.人格的稳定性

3.人格的独特性

4.人格的社会性

三、人格心理学的任务与意义

1.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2.什么是人格心理学

3.人格心理学的任务

四、人格的性别差异与年龄相关变化

1.人格的性别差异

2.人格的年龄相关变化

五、人格与社会适应

1.人格是否良好主要表现于社会适应的过程中,一个人的社会成就、社会地位、社会评价一方面与个人的能力直接相关,另一方面也与个人的人格直接相关。

2.影响人际关系的规律

六、正常与异常人格的由来

1.早年的生活经验与应答方式可以形成习惯,特别经过有意的重复与强化使“习惯成自然”,形成人格。(但若过分重视这点则不妥)

2.遗传因素影响个体的气质,基因对行为的影响并不只是在出生时更充分表现无遗,而是在一生的各个年龄阶段,分期分批表现出它的影响。不同生物性素质的个体倾向于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

3.早年不良的家庭人际关系经验对儿童形成病态心理与不良社会适应有决定性的影响。

4.人格的发展是以利己开始的

 

第二章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6学时)

一、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格发展特点

1.婴幼儿期的社会环境和人格发展特点

2.儿童早期(学前儿童期)的社会环境和人格发展特点

二、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

1.父母抚养方式

2.同伴的影响

3.学校和老师的影响

4.社会文化因素

5.社会阶层因素

6.生活事件和大众传媒等因素

三、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理论观点

1.童年期的经历与人格发展

2.危机解决与人格发展

3.生活风格与人格发展

4.基本焦虑与人格发展

5.自我统一体的发展

6.行为的强化与模仿

7.自我实现与人格发展

8.构念的形成与人格发展

 

课堂训练一(4学时)

训练项目:案例分析

训练目的:探讨人格形成。

训练要求:

1.员工根据呈现的视频案例,自主分析来访者人格形成的原因;

2.自由讨论;

3.教师点评。

 

第三章  人格特质理论(6学时)

一、什么是特质

1.特质的概念

2.特质的特点

3.特质的种类

二、特质理论的产生

1.特质理论产生的背景

2.奥尔波特是一个真正的折衷理论家

三、对人格的理解

1.人格就是真实的人

2.人格理论必须具备的内容

四、机能自主性

1.关于动机问题的阐述

2.什么是机能自主性

3.当动机变成统我的一部分时,动机就为本身而自行其事,而再也不是为着外在的鼓励或奖赏。这些动机就成为自我独立、自我维持。因为它们又成为人的一部分。

五、统我及形成过程

1.什么是统我

2.统我的形成过程

六、关于健康的成人人格

1.自我广延的能力

2.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

3.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

4.具有现实性的知觉

5.具有自我客观化的表现

6.有一致的人生哲学

 

第四章  人格认知理论(6学时)

一、认知理论的产生背景和特点

1.认知理论的产生背景

2.凯利认知理论的特点

二、人格认知理论的基本观点

1.人是科学家

2.什么是构念

3.行动的三个周期(CPC)

三、基本假设和十一条推论

1.基本假设

2.十一条推论或定理

四、构念与精神病理现象

1.对精神病理现象的解释

2.凯利的心理治疗:固定角色疗法

 

第五章    人格生物学理论(4学时)

一、生理机制

1.气质类型理论

2.唤醒理论

3.感觉寻求理论

二、遗传基础

1.家族研究

2.双生子研究

3.收养研究

4.模型拟合

三、进化渊源

1.情绪

2.求偶

3.攻击

4.利他

 

第六章  利他行为(6学时)

第一节   利他行为的概念

一、什么是利他行为

二、利他行为的分类

三、研究取向

第二节   利他行为的生物基础与文化影响

一、利他行为的生物基础

1.亲属选择

2.群体选择

3.进化和遗传

二、利他行为的文化影响

1.社会环境

2.社会公德

3.学习

4.道德判断的发展

第三节    利他行为的情境与认知因素

一、利他行为的情境因素

1.情境的模糊性

2.责任的分散

3.助人的代价

4.环境的界定

二、利他行为的认知因素

1.他人需要帮助的推断

2.助人合适性的推断

3.值得性推断

4.责任的自我归因

5.自我意识与自我归因

第四节    利他行为的情绪与人格因素

一、利他行为的情绪因素

1.移情

2.爱心

3.心境

4.内疚

二、利他行为的人格因素

1.促进利他行为的人格特质

2.利他人格

 

 

第七章  攻击(6学时)

第一节    攻击的概念

一、什么是攻击

1.攻击的定义

2.如何理解这个定义

二、攻击的分类

1.根据攻击是否违反社会准则,可以把攻击分为反社会攻击、亲社会攻击和被认可的攻击

2.根据攻击方式的不同,可以把攻击分为言语攻击和动作攻击

3.根据攻击时动机的不同,可以把攻击分为报复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4.根据攻击对象的不同,可以把攻击分为外罚性攻击和内罚性攻击

三、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室实验

3.现场研究法

第二节   攻击的生物与心理社会因素

一、攻击的生物因素

1.社会生物学的观点

2.遗传学的观点

3.生理机制

二、攻击的心理社会因素

1.挫折-攻击假说

2.社会学习与攻击

3.影视的影响

第三节    攻击的情境与人格因素

一、攻击的情境因素

1.高温

2.拥挤

3.责任分散

4.服从权威

5.暴力年代

6.性唤起

二、攻击的人格因素

1.攻击性可能是一种特质

2.与攻击有关的其他人格变量

3.行为异常者

第四节   预防和控制攻击

一、提高生活品质

二、惩罚攻击者

三、矫正儿童的攻击行为

四、唤起同理心

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堂训练二(4学时)

训练项目:案例分析

训练目的:探讨攻击行为的产生。

训练要求:

1.员工根据呈现的视频案例,自主分析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2.自由讨论;

3.教师点评。

 

第八章  人格障碍(6学时)

一、什么是人格障碍

1.人格障碍的内涵

2.DSM—Ⅳ对人格障碍的明确限定

3.人格障碍的一般临床特点

二、人格障碍的流行学

1.人格障碍的发病率

2.人格障碍的患病率

3.社会人口学变量与患病率之间的关系

三、人格障碍的成因

1.遗传因素

2.病理生理因素

3.后天生活环境和社会因素

四、人格障碍的诊断

1.人格障碍的具体诊断标准

2.人格障碍与以下状态或疾病的鉴别诊断

五、常见人格障碍类型

1.偏执型人格障碍

2.分裂型人格障碍

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4.攻击型人格障碍

5.表演型人格障碍

6.强迫型人格障碍

7.边缘型人格障碍

8.回避型人格障碍

9.依赖型人格障碍

10.自恋型人格障碍

 

课堂训练三(4学时)

训练项目:案例分析

训练目的:探讨人格障碍的产生。

训练要求:

1.员工根据呈现的视频案例,自主分析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

2.自由讨论;

3.教师点评。

 

第九章  人格教育(4学时)

第一节   人格教育的意义

一、什么是人格教育

1.人格教育的内涵

2.人格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

二、人格教育的意义

1.人格教育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

2.人格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3.人格教育是儿童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人格教育是儿童青少年品德教育的基础

第二节   人格教育的目标

一、确定人格教育目标的原则

1.超前的社会适应性

2.发展性

3.可操作性

4.协同性

二、人格教育的总目标

三、人格教育目标的层次

1.从心理成分上分析,应包括认知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

2.分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目标

3.每一活动的具体目标

四、人格教育的内容

1.矫正与预防不良的心理与行为倾向,促进心理健康

2.培养儿童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

3.开发智能,促进人格发展

第三节   人格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个性化与社会化相协调

二、全面渗透性

三、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

四、早期教育

五、自我、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教育

第四节   人格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人格教育的途径

1.人格教育的专门途径

2.人格教育的非专门途径

二、人格教育的方法

1.认知法

2.操作法

3.集体讨论法

4.角色扮演法

5.行为改变法

第五节   人格教育的教学模式

一、人格教育的教学模式及其研究的意义

1.现代教学模式的类型(乔依斯、威尔)

2.教学模式的要素

3.人格教育的教学模式

二、关于人格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

1.开放教室的教学模式

2.勒温的敏感性训练

3.成就动机训练

4.归因训练

5.温斯坦的自我教育课程模式

三、关于人格教育课程的主要特点

1.以培养或训练人格品质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2.人格教育的课程教学必须规定教学的基本步骤或主要程序,而这样的教学步骤或程序一般都明确地以学习者的心理过程与人格发展的理论观点为基础。

3.一般都强调学习者主体性的教学原则,强调充分发挥员工学习的主动性。

4.一般要求面向全体员工,同时也要求重视员工的个别差异。

5.大多要求提供支持性的教学气氛与教学环境。

6.一般都重视员工的实际操作活动,主张“做”中学。

7.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多向反馈与互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对教学内容的编排要充分考虑实用性原则,有利于员工利用这些知识和理论进行人格的分析,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精讲人格的相关理论,如人格特质理论、人格的生物学理论和人格认知理论,而对于人格的其它理论,员工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教师辅导的方式弥补。

2. 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讨论法相结合。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个案,组织员工开展讨论。不但培养员工人格分析的意识,而且提高员工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的意识。   

3. 多媒体演示教学。课程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程讲述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录像机、投影等设施,力求将大量的知识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员工。

四、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平时考试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考核办法。

1.过程考核:占课程成绩占50%,具体为:平时表现占10%,含出勤情况、平时课堂表现等;平时书面作业两次,占20%,主要考查员工对基本知识和理论的理解、掌握情况;个案分析一次,占20%。

2.期末考核:闭卷考试60分钟,占课程成绩的50%,

五、其他

1.作业及自主学习要求

本课程布置作业(含个案分析作业)3次,主要是通过单元练习来进行。目的在于让员工充分掌握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并能初步运用。

课外自主学习12学时,主要是要求员工拓展知识,阅读相关文献并在课堂上分享交流。其目的:一方面强化员工对课内讲授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是拓展课堂内容,提高员工学习人格心理学的兴趣。

2.课程资源

1)建议教材

《人格心理学导论》.郭永玉等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1

2)主要参考书

《人格心理学》.郑雪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3

《人格形成与人格障碍》.翟书涛等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

《人格心理学》.赫根汉著.作家出版社1988.10

《人格科学》. L.A.朴汶著.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8

《人格心理学》.郑慧玲编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2.8

《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第二版) .黄希庭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3)课外学习资源

《心理访谈》、《忏悔录》、《幸福魔方》等。

 

 

 

 

 

 

 

 

 

大纲执笔:李万兵

制订(修订)时间:          2017年11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