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及代码:认知心理学 11021119
课程学分与学时:4分/60学时(课堂讲授48学时,实验实践12学时,自主学习0学时)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
适用专业:心理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认知心理学既是一门专业课,也是一门方法论课程。它是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的专业性很强的深化课程,主要探讨信息加工的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要求员工一方面要掌握包括模式识别、选择性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高级心理活动信息加工过程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求学习者通过认知心理学课程中提供的科学的实验设计,了解并掌握认知心理学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员工系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同时使也要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学会认知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的实验设计。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部分 课堂讲授(48学时)
第一章 绪论(4学时)
第一节 认知心理学简史
一、 认知心理学的起源
1.联想主义
2.结构主义
3.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
4.格式塔心理学
5.发生认知论
二、认知心理学的诞生和两个重要时期
1. 80年代完整体系成形期
2. 90年代联结主义融入
第二节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思潮
1.信息加工说
2.联结主义学说
第三节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 测验法
4.自我报告法
5.神经生理学方法
第二章 注意(10学时)
第一节 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功能
1.信号检测与警觉
2.搜索
3. 选择性注意
4. 分配性注意
二、注意与意识、意志的关系
第二节 注意的选择功能
1.过滤器模型
2.衰减器模型
3. 后期选择模型
4. 多态模型
5. 图式模型
6. 能量分配模型
第三节 注意的分配功能
1.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
2.双任务作业
3. 心理不应期
4. 注意瞬断和双通道理论研究
5. 中枢瓶颈
第三章 知觉(8学时)
第一节 知觉概述
一、什么是知觉
1.感知觉的关系
2.知觉的种类
二、视觉信息加工
1.早期视觉信息加工
2.视细胞中的信息编码
三、知觉的基本特性
1.选择性
2.整体性
3.理解性
4.恒常性
第二节 视觉模式识别—自下而上的加工理论
1.直接知觉理论
2.模板匹配理论
3. 原型匹配理论
4. 特征分析理论
5. 成分识别理论
第三节 经验与知觉—自上而下的加工
一、情境与模式识别
1.启动效应
2.结构优势效应
3. 视觉拓扑理论
二、情境与知觉的其他例子—变化盲
第四章 记忆(12学时)
第一节 记忆理论
一、记忆的多阶段模型
1.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分野
2.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分野
二、加工水平理论
1.加工水平理论的基本思想
2.加工水平理论的实验证据
3.加工水平理论对于复述在记忆中作用的看法
第二节 感觉记忆
一、视象感觉记忆
二、声像感觉记忆
三、感觉记忆的特性
1.感觉记忆的容量
2.感觉记忆的保持时间
3.感觉记忆的作用
第三节 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
一、短时记忆的特性
1.短时记忆的容量
2.短时记忆的编码
3.短时记忆的保持和遗忘
4.短时记忆的提取
二、巴德利的工作记忆理论
1.工作记忆的组成
2.语音环路
3.视觉空间展板
4.工作记忆理论对短时记忆理论的发展
第四节 长时记忆
一、长时记忆的特性
1.长时记忆的容量
2.长时记忆的编码
二、长时记忆的保持与提取
1.遗忘曲线
2. 遗忘理论——干扰理论、扇面效应、冗余与干扰
3. 长时记忆的提取——扩散激活、练习、提取和推断、似真提取、编码特异性理论
三、语义记忆与情节记忆
1.语义记忆模型——层次语义网络模型、特征比较模型、激活扩散模型
2. 情节记忆——闪光灯记忆、目击者证言与虚假记忆、前瞻记忆
四、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1.遗忘症病人的内隐记忆
2. 正常被试的内隐与外显记忆
五、影响记忆的因素
1.增细加工
2. 有意义与无意义的增细加工
3. 伴随学习与有意学习
第五章 分类与概念(8学时)
第一节 基于规则的概念形成
一、假设检验理论
1.基本理论
2.假设检验理论的缺陷
二、假设检验理论的实验方法
1.实验范式
2.行为测量
3.刺激材料
三、概念形成策略的实验研究
1.聚焦
2.扫描
3.真值表
第二节 基于线索的概念形成
一、基本理论
二、人工语法与内隐学习实验
1.人工语法实验
2.内隐学习的其他研究范式
三、内隐学习
1.内隐指导语的作用
2.50%标准和线索的存在
3.相似性理论
4.组块理论
第三节 基于样例和基于图式的概念形成
一、样例学习理论
1.基本水平概念
2.样例学习理论的缺陷
二、原型学习理论
1.原型与家族相似性
2.原型学习的实验
三、基于图式的概念形成
1.图式和脚本
2.图式在概念形成中的作用
第六章 认知能力的发展与差异(6学时)
第一节 认知能力的发展
一、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技术
1.婴儿期知觉的研究方法
2.儿童言语的研究方法
3.儿童概念分类的研究方法
二、皮亚杰儿童发展阶段说
三、信息加工学说
第二节 认知能力的个体差异
一、认知能力的测量
1.智力结构
2.智力的测量
二、认知风格与学习风格
1.认知风格
2.学习风格
3.思维风格
第三节 认知能力的性别差异
一、性别差异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1.性别差异的模式
2.实验者期望效应
二、各种认知能力的性别差异
1.言语能力
2.视觉空间能力
3.数学能力
4.推理能力
第四节 元认知及其发展
一、元认知的结构
1.元认知知识
2.元认知监控和元认知体验
二、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第二部分 实验实践环节(12学时)
在第二章注意这一章节,请员工进行文献阅读报告,交流学习注意偏向的研究范式(3学时)。
在第三章知觉这一章节,请员工报告面孔识别的研究文献(3学时)。
在第四章记忆这一章节,请员工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讨论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2学时)。
在第四章记忆这一章节,请员工进行前瞻记忆、内隐记忆的研究文献报告(4学时)。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启发示、讨论式、交换式课堂教学方法,辅助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
2.采取章节讲授+相关专题扩充,结合课堂讨论。
3. 核心内容以讲授为主,重点内容以介绍为主,一般内容以自学为主。
4. 广泛列举实际案例,激发员工的学习兴趣,提高员工的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5. 每节课前十分钟由员工报告感兴趣的研究,在扩充知识面的同时,也培养阅读文献和写作的能力。
四、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考查包括考勤、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40%;其中,考勤占10%、书面作业占10%、文献报告占10%、课堂讨论和随堂测试各占5%。课堂讨论分小组进行,小组成绩即为个人成绩。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成绩占60%。
五、其他
(一)作业及自主学习要求
布置书面作业1次、文献报告1次、课堂讨论1次及期中测试1次。书面作业、期中测试全批全改,文献报告和课堂讨论作点评。目的在于让员工充分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并能用于解决问题
(二)课程资源
1、建议教材
《认知心理学:理论、实践和应用》,邵志芳,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2版。
2、主要参考书
《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 约翰·安德森,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年第7版。
《认知心理学》, 斯滕伯格,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年第6版。
《认知心理学:认知科学与你的生活》,凯瑟琳.加洛蒂,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第5版。
《认知神经科学基础》,魏景汉、阎克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版。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罗杰.霍克,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年第6版。
《实验心理学——通过实例入门》,索尔索,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7版。
3、课外学习资源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开课:社会认知心理学http://open.163.com/movie/2010/1/P/G/M6GL9GG5E_M6GL9N5PG.html
大纲执笔:马艺丹
教学基层组织负责人审核签字: 教学院领导审核签字:
制订(修订)时间: 年 月 日
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要求
一、基本信息
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完整的填写课程的各项信息。
1、课程名称及代码:必须与培养方案课程统一。
2、课程学分与学时:分别用阿拉伯数字填写。课堂讲授学时、实验实践学时和自主学习学时,若某类学时“无”,则填“0”。学分、学时须与培养方案一致。
3、先修课程:明确此门课程的直接先修课程。未有先修课程的,则填“无”。
4、适用专业:按专业全称填写。若涉及多个专业,则逐一输入填写,每个专业则用“、”分隔。
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说明该课程性质和类别(性质: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等,类别:必修或选修)。示例:《××》是全校员工必修的一门通识课程,或《××》是××专业员工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目的与任务:明确该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宏观角度阐述员工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字数一般控制在300左右。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教学内容设计应注意:
(1)内容设计应充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该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层次分明、逻辑清晰、重难点明确的授课内容体系。
(2)考虑改课程与培养方案中先修和后续课程的逻辑关系,避免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叠;同时确保整个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内容的闭合。切忌以某一教材框架直接替代教学大纲内容体系。
(3)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注重课程实践内容的设计与实施,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中设有16学时以内的实验/实训内容须单列,并参照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中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写法。
2、教学时数: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按章合理分配学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科学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调动员工课内、课外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员工学习主体性。同时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积极尝试翻转课堂等模式。
五、课程考核方式
(1)过程考核:考核方式与课程成绩占比。
(2)期末考核:考核方式与课程成绩占比。
注:过程考核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出勤情况、作业成绩、期中考试、项目考核等;
期末考核方式包括:理论笔试(开卷或闭卷)、技能考试、综合考试。
六、其他
1、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明确作业的次数及目的;为强化员工自主学习,明确课外学习的任务和要求。
2、课程资源
(1)建议教材
选用符合教学大纲需要的最新、权威教材或高水平的自编教材。
(2)主要参考书
作为员工拓展阅读的资料,应起到对教材的有力补充和拓展员工知识的作用。
(3)课外学习资源
为员工的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开展提供有效的课外学习资源,如利用在线课程平台建设丰富网络学习资源等。
七、相关信息
1、大纲执笔:执笔教师的姓名。原则上,大纲执笔只有一个人。
2、大纲审核: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如教研室主任或专业负责人姓名;教学院领导:教学院经理或副经理。
3、制订(修订)时间:即定稿时间,需在规定的时限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