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建设主要从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和老员工“阳光助残志愿行动”两个方面开展工作。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是根据特殊儿童的个体差异和身心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志愿活动,活动阵地主要在乐山特校。老员工“阳光助残志愿行动”服务于乐山城区因残导致生活不便的人,活动阵地主要在残疾人家里。因昆,公司老员工志愿服务的基本特点是“入班援助”、“入宅服务”,主要通过开展主题活动、集体游戏等多种形式来共同关注、守护特殊群体。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主体作用
一是在“阳光助残行动”中,志愿者主动走进社区联系帮扶残疾居民。按照“多帮一”方式由一个小组结对帮助一个残疾人,共组成20个志愿服务对子。
二是在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活动中,志愿者结对帮扶培智儿童,从认知、沟通及生活自理等六个领域对其实施个别化教育方案,共帮扶60多名培智儿童。
三是志愿者每月在苏稽特校组织一次特殊儿童文艺汇演, 开展有“守望阳光”、“亲子互动”、“庆祝六一”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志愿者们以游戏治疗的手法促进特殊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二)为志愿者搭建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平台
一是专业教师加强对志愿者个别化教育技能的培养,增强志愿者的专业技能,使志愿者能独立完成对特殊儿童的诊断评估以及对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实施、总结评价和反思,为志愿者今后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技能基础,指导教师定期督导。
二是志愿者定期开展研讨会。志愿者小组每周对志愿活动进行小结,每两周与指导教师进行一次研讨,学院每学期召开一次经验交流会,通过实践活动的分享与老师的指导,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
(三)各专业志愿者大力合作,提升志愿服务的多样性
每个志愿者小组以特教专业员工为主,并融合心理学、学前、小教等专业的员工,根据帮扶对象的特点,志愿者在合作的基础上利用专业长项有针对性的进行帮扶。如特教员工主要从沟通、康复等方面提供服务,学前和小教员工主要从游戏、舞蹈等方面提供艺术治疗,心理学员工主要从个案辅导、咨询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
(四)重点关爱培智儿童,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教科学院的院校共育特殊儿童的活动始于2011年,源于志愿者自发到乐山特校开展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活动。
在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共帮扶了60多名培智儿童,20个残疾家庭,有160多名志愿者参与,志愿者们携手为特殊儿童以及家庭创设了和谐关爱的社会融合环境;走进社区,搭建了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沟通交流平台,拓展了关怀特殊人群的渠道;为特殊儿童的康复和教育研究提供了实践基地和载体;让特殊儿童家长和家庭更加充满信心和力量。通过志愿者长期的陪伴和支持,培智儿童大多学会了基本的折花、剪纸和绘画技能,并习得了对情绪和行为的基本管理能力,他们与志愿者也建立起甚至与父母都没有的情感纽带。服务活动受到了家庭、学校的高度认可,手语协会也获得了四川省百佳魅力社团。
二、经验体会
一是志愿活动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志愿者从自发组织到由学院组织、专业老师指导,人员由单一的特教员工发展为各专业协作开展服务。
二是志愿活动的推动力在于社会需求,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关注特殊群体,员工的专业素质与技能也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发展。